重庆市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作者: 审核人: 来源:
时间:2017年10月20日 11:19 点击数:
重庆市航海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从2009年5月立项建设,经过5年的持续建设于2015年12月顺利实现结题验收。实验区建设在教育理念的更新、培养目标的确立、改革思路的形成、教学条件的创造、管理政策的落实及创新点的培植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使创新实验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形成。其具体成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建了“双元制”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即通过企业(目标岗位——船舶)和学校两个培养与训练平台培养学生,以提高学生岗位适任能力。
(二)建立了航海类专业培养模块
按照“优化理论课程(研究整合课程方案),强化实践环节(递进式实训设计),明确适任岗位要求(设置岗位适任训练)”的原则完成总体思路构建。
按照社会需求及专业特点,设计多个专业能力模块,如轮机工程专业的“轮机管理专业模块”和“动力装置专业模块”;各专业模块中“海上模块”和“陆上模块”等。培养方案制定及实施紧紧围绕专业模块进行。课程体系其主线是通识教育与实践、专业教育与实践、综合教育与实践,重点对专业教育与实践进行创新设计,设置了“多进口双出口”的 “专业基础平台”、“专业强化平台”、“就业强化平台”等课程群。
(三)开展了双语教学改革,建立了航海类专业双语教学模式
双语教学是作为国际化程度很高的航海类专业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四年来,在双语教学体系与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不断实践和创新,形成了一支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均比较合理的教学团队;实验区航海技术、轮机工程、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确定了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立了双语教材备选资料库,积累了丰富的课程与教材资源。2012年航海技术专业《船舶值班与避碰》校级双语课程顺利结题,形成了航海类专业双语教学示范效应。
(四)实施递进式实训设计
实验区在各主体专业课程的关联实验为基础把理论和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基础实验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学生在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单项实践动手能力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化的虚拟仿真设备(船舶大型操纵模拟器、轮机模拟器、电站模拟器)开展专业技能的模拟操作训练综合动手能力;以校外实习基地(或教练船)为基础开展岗位适任训练为就业顶岗做准备,力争做到学校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岗位(主要是船上适任岗位)适任要求的无缝接轨。在具体实施中,充分利用现有的实训基础条件把握“虚实结合,能实不虚”的原则。
(五)取得了一系列的理论成果
制定了实验区航海技术、轮机工程和船舶电子电气工程等三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发展规划、课程大纲(含实验与实习),公开出版了2本教材,自编3本教材,正在建设《船舶设备与系统》等6本校级规划教材,公开发表教改论文10篇;获得6项省部级教改项目(其中1项省部级重点教改项目),7项bob体彩官网教改项目和8项实验教改项目;如期完成市级精品课程“船舶柴油机”、校级精品课程“船舶辅机”、校级双语课程“船舶值班与避碰”建设。